更新时间:2024-10-11 21:19
吴语,又称江东话、江南话、江浙话、吴越语。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,底蕴深厚。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、江苏南部、上海、安徽南部、江西东北部、福建北一角,使用人口九千多万。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,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。
汉朝同属吴郡治吴县、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起治山阴(绍兴)、丹阳郡治宛陵。
唐朝同属江南道治苏州。开元二十一年起同属江南东道治苏州。江南东道又称江东,西面江南西道治洪州又称江西。
宋朝同属两浙路治杭州。南宋建炎三年分杭州及其以北为两浙西路治临安府,钱塘南为两浙东路治绍兴府。
明初,淮西人朱元璋拆分江南之行政区划,将淮海唐属河南道宋属京东路、江淮唐属淮南道宋属淮南路、江南三个文化圈行政拼凑,拼河南江北行省东部及江浙行省北部,设直隶,后改称南直隶清朝分为江苏、安徽,造成吴地行政割裂。
吴语最多有声母36个。吴语有浊辅音,因此声母数较其他汉语方言多。
1.全浊声母
吴语最主要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,如“冻”、“痛”、“洞”声母分别为t、tʰ、d,普通话“洞”声母清化为不送气清音t。
中古汉语字分全清不送气清音、次清送气清音、全浊、次浊四类。清浊本于阴阳。全浊音是学术界判定吴语的重要指标。
《切韵》《韵镜》等提到清浊概念。声带振动音为浊音。世界强国都有大量浊音。全浊为浊阻碍音,低沉雄浑,次浊为响音。除吴语、老湘语、吴湘浊音走廊、少数闽北语外的汉语方言无全浊辅音,吴语有全部浊音。
吴语浊塞音、不送气清塞音、送气清塞音对立,清擦音、浊擦音对立。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。边音、鼻音l/m/n/ȵ/ŋ均分为清浊两套,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。
2.不腭化
腭化指k/kʰ/g/h/ɦ变成tɕ/tɕʰ/ɕ等。多地见组后拼细音+i/+ü字腭化,其余不腭化。台州片/江山/广丰/玉山等地舌根音拼细音也不腭化。
3.尖团音
区分尖团音(保留舌尖音)之地:苏州/昆山/常熟/张家港/太仓/吴江/无锡/江阴/靖江/武进东/浦东/嘉定/宝山/金山/青浦/奉贤部分/松江部分/上海城区本地老派/义乌/兰溪/浦江/东阳/磐安/永康/金华乡下/武义乡下/平湖/嘉善/桐乡/海宁部分/余杭东/富阳乡下/桐庐南/缙云。区分部分尖团音:嵊州崇仁镇/瑞安/上饶信州/广丰/玉山。部分尖团合流(尖音舌面化)的吴语地区,根据其地方志和相关文字资料记载,历史上当地分尖团。
4.泥来母不混
泥来母n和l不混,弄读卢贡切。
南方仅全部吴语、部分客家语和部分粤语完全分泥来母。江淮官话/西南官话/赣语/闽语/徽语/湘语/部分粤语/部分客家语都混淆泥来母,脑=老。
5.疑母
鳄ŋoh≠恶oh/u。疑母洪细皆读鼻音,疑泥细音混同,艺ȵi≠异yi。不混以影云母。
6.日母
7.明母、微母
8.翘舌音、舌面音
部分吴语有翘舌音,衢州/常熟/张家港/江阴东/无锡东/苏州郊乡(吴县大部)/太仓北,但翘舌音比普通话少,似是事zɿ/姗珊苏干切山saen/扎/沙/杀/数/生/产/初/察/翅/愁/师等读平舌音。多地无翘舌音。
部分吴语保留舌面音较完整,金华/兰溪/靖江。
全吴语区不存在翘舌音r。
9.上古音遗留
吴语最多有韵母60个。
1.入声韵
2.非组韵
3.东钟韵
4.介音
5.咸、山摄一、二等不同韵
6.麻韵二等高化
7.麻韵三等
8.蟹韵
9.部分韵母口型小
多地普ai→吴e/ae,普ao→吴au/ɔ
10.梗韵二等
11.咸山二摄
12.真侵韵
13.药韵
14.陌韵二等
15.歌戈韵
16.前后鼻音不分
17.屋韵、烛韵、觉韵
18.灰韵
19.末韵、没韵、沃韵
20.协韵、黠韵
21.德韵
1.四声八调
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,中古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,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。
在吴越诸多八声调具全地,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,仍归阳上。
吴江与嘉兴府部分,清声母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,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。
普通话阴平和阳平按声调起伏分,但古语非如此,阴阳因声母清浊而分,阳四声为浊音。
吴语声调阴高阳低。
2.入声
汉语音分舒促,入声短促,刚劲有力,一发即收。
3.平仄与格律
普通话失入声等原因致不分平仄。平仄体现韵律之美,诗词用普通话不合格律。
局地词句有时据前后字声调而产生连读变调。
1.无轻声
2.无多音的字
3.无卷舌音儿化
局地有儿缀词。
4.各地语音集
1.宾语前置
SVO/SOV通用。局地只有SOV结构。
时态句用SOV:我作业做好快咧。
2.定语后置
3.状语后置
4.话题优先
1.疑问词
2.多语气助词
3.人称
4.量词特殊用法
5.指代词
1.句式
2.不用“的”“地”除杭州
3.持续体不用“着”
4.完成体
5.非主动语态不说pei
被平义切读bi,被服/覆/遭受
为:主动语态we,非主动ŋe。
6.浙南“添”
饭吃碗添
7.徕/勒
我徕/勒店里
8.结果体
9.杀/煞
10.经历体
11.不存在体不说mei
12.尝试体
13.末/呢/之提顿
14.进行体
快来望,来盖落雪。
1.语言习惯差异
2.无胡语音译词
无蒙古语音译词胡同、满语音译词饽饽/“挺”好/妞妞/“瘆”得慌等。
3.词意差异
4.善用单音节词
5.特色构词方式
6.程度
数词
称谓
常用词汇
吴语内部分太湖、台州、金衢、上丽、瓯江、宣州等片,有的片内部还分为若干小片。
北部吴语扎根于有辉煌历史文化的传统江南。内部通话程度大,合为太湖片。
吴语太湖片67市县,6600万人,互通
1.毗陵小片17市县
[江苏]常州(除沿江圩塘/魏村/孝都/小河等乡)、丹徒(宝堰/荣炳等)、丹阳、金坛(除县城以西)、溧阳、宜兴、江阴(除西北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)、无锡(西)、张家港(除中心河以东/沙槽河以北)、靖江(除西南新桥/东兴等乡)、通州(城区及周围乡村)、海门(北部包场等12乡)、启东(北部吕四等7乡)、溧水(孔镇/和凤/洪蓝/东庐/晶桥/云鹤等)、高淳(东部顾陇/桠溪/定埠等7乡)。
[安徽]郎溪(北部定埠/梅渚等乡,西北部建平/东夏/幸福等乡)、广德(北部下寺乡庙西,南部芦村乡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)
2.苏沪嘉小片30市县
[江苏]苏州、昆山、常熟、太仓、吴江、张家港(中心河以东/沙槽河以北)、无锡(东)、启东(除北部吕四/三甲等7乡)、海门(南)、通州(东南部通海9乡及东北部三余7乡)、如东(东南角)
[上海]上海、嘉定、宝山、浦东、奉贤、松江、金山、青浦、崇明、闵行
3.苕溪小片5市县
4.杭州小片1市
[浙江]杭州(老城)
5.临绍小片12市县
[浙江]临安(除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於潜县北边境)、富阳、萧山、桐庐、建德(下包、乾潭以东)、绍兴、诸暨、嵊州、新昌、上虞、余姚(除东部河姆渡等镇)、慈溪(除东部观海卫等镇)
6.甬江小片12市县
[浙江]宁波、余姚(东部河姆渡等镇)、慈溪(东部观海卫等镇)、鄞县、奉化、宁海(除岔路及其以南),象山、镇海、舟山、岱山、嵊泗
南部吴语分歧大,片内多处不互通。台州片语音与北吴最近。东瓯片与其他片差异大不互通。
一、上丽片23市县,750万人
1.丽水小片9市县
[浙江]丽水、宣平今属武义、云和、景宁、文成(南田镇)、青田(除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)、泰顺(除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)、龙泉、庆元(除东部竹坪/合湖以东)。
2.上山小片15市县
二、台州片11市县,600万人
[浙江]台州、临海、温岭、三门、天台、仙居、玉环、黄岩、椒江、路桥、乐清(清江以北)、宁海(岔路以南)
三、瓯江片12市县,600万人
[浙江]乐清(清江以西)、永嘉、温州、瓯海、瑞安、平阳(除闽语区)、苍南(除闽语区,金乡镇为明初驻军后裔属太湖片)、文成(除南田镇)、泰顺(百丈镇)、洞头(除南部洞头/元觉/霓屿三岛东部)、玉环(西南角)、青田(东部温溪区,万山区黄洋/万山等乡)
四、金衢片13市县,700万人
[浙江]金华、兰溪、浦江、义乌、东阳、磐安、永康、武义、衢州、龙游、缙云
宣州片仅乡镇尚存吴语。吴语版图沦陷区为太平天国后外来移民后代。按汉语七大方言分,徽严片列入吴语。
一、宣州片24市县,500万人
1.铜泾小片12市县
[安徽]铜陵、泾县、宁国(青龙/济川/东岸等乡)、繁昌、南陵(西北,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圩区:东七乡上洲村/姚义村/东塘乡/太丰乡,东河乡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)、宣城(西北及南部溪口乡金牌)、湾沚(除万春)、当涂(东南)、博望(丹阳镇/新市镇)、青阳(童埠/杜村2乡及酉华杨柳地/丁桥茗山,独龙)、贵池(东)、石台(东,含广阳)、太平(西部杨家岭一带,北部龙门以北)
2.太高小片7市县
[安徽]太平入黄山(东南)、宁国(南部南极乡等)、当涂(东部湖阳乡等)、博望(博望镇)
3.石陵小片5市县
[安徽]石台(石埭,中部)、青阳(东南陵阳等乡)、泾县(西南厚岸/包合/水东3乡)、太平(西北三丰部分乡村)、贵池(南部灌口一带)
二、徽严片20县区,450万人
[安徽]屯溪、徽州区、黄山区(汤口)、歙县、休宁、黟县、祁门、绩溪、旌德(西乡)、石台(占大)、宁国(胡乐)、东至(西南郎木塔一带)
[浙江]淳安、建德、临安(昌化以西)、桐庐(西边境)、开化(马金)
1.形成。商末,长江下游江南古越语与上古华夏语融合成上古吴语。
2.扩展。四百多年汉朝江东语言连片成型。“汉高帝十二年,一吴也,后分为三,世号三吴,吴兴、吴郡、会稽其一焉。”东吴之语是东南之语源头。
3.变革。五胡乱华,晋室南渡,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儒化,上古吴语衍变成中古吴语。自此崇文。
4.发展。唐宋吴越经济发达,文化昌盛。
5.国音。南宋,成为文脉嫡系继承者。“四方之民,云集二浙,百倍常时”“富商大贾,往往而是”“号为士大夫渊薮,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。”游牧民族入主中原。北方始失入声除晋语。两浙是南宋文明区,吴语以韵书为参照。
6.繁荣。“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,苏人以为雅者,则四方随之而雅,俗者,则随而俗之。”明朝以说苏白为荣。
7.衰落。太平天国战乱及乱后非吴流民涌入、强制推普使吴语临危。
8.坚守。语言为文化载体,为一地人标志。坚持吴语本位,传承古老吴语。
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,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,从姬室东迁算起距今3200年历史。那时泰伯奔吴,泰伯、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和次子,二人于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诸侯国吴国。“太伯之奔荆蛮,自号句吴。荆蛮义之,从而归之千馀家”。江南本土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吴文化。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。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、徐夷、州来、巢、钟离、钟吾、邗,破楚,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齐,与晋“黄池之会”。吴、越民风相近,“同音共律,上合星宿,下共一理”。
“江东”曾是尚武之地、剑客之乡,之后的江东兼为文学、经济意义上的“江南”,是文章锦绣之乡、天下太仓。西晋衣冠南渡立东晋,“洛京倾覆,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”。六朝之际江南相对稳定,以吴文化为主并之古中原文化。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,留存近五百首,分为“吴歌”“西曲”两类,如吴声民歌《子夜四时歌》。唐宋无数名家于江东留下千古诗篇,而塑造这些人文景观的正是吴越先辈,亭台楼阁,粉墙黛瓦。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”李白梦游天姥写下名诗。“醉里吴音相媚好”辛弃疾亦沉醉于信州上饶温婉美好的吴音。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的吴中姑苏,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西子杭州……吴越之地是华夏文化代表。吴语较接近中古汉语,一些字词透露出古文味道。吴语区历史上是多个时代文化经济中心,亦是古时雅士聚集地,吴语保留汉语正统因素。吴语有变迁,史载古江东吴人读人音侬,今北吴人不读人音侬,南吴局地读人音侬。普通话受北方古胡人影响,吴语继承雅言特征。
春秋战国
吴语源头追溯到越国成立和泰伯奔吴。三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、仲雍南奔,到达今常熟、无锡一带,他们的语言和当地语言结合,构成吴语基础。吴越虽为两国但语言风俗相通。《越人歌》“滥兮抃草滥予,昌枑泽予昌州州,饣甚州焉乎秦胥胥,缦予乎昭,澶秦逾渗,惿随河湖。”
秦汉魏晋南北朝
秦汉吴语稳步发展。晋代永嘉南渡,吴语受古中原话影响。吴语是大批南迁士大夫必学方言,当时金陵说吴语今不是。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“惟闻作吴语耳”记王导作吴语。
南朝古吴语对日语有影响。吴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,该批汉字读音从南朝直接或经百济传入日本。吴音融入日语程度深,常用于基本词汇中,古称“和音”。平安时代之后日本留学生推动长安音,称江东音为“吴音”。
吴音与今吴语有相似点,日母;“和”吴音ワ合吴语“和牌”等。
隋唐
唐朝韵书有吴语记载,如《刊谬补缺切韵》“膀,普浪反,髀,吴人云”。至今吴人腿叫pʰang上声。
唐时国家兴盛,吴语巩固。
宋元
北宋《集韵》等收吴语字。
宋代吴语形成今各片状况。永嘉人据己方言写入字书,由书会写戏文脚本。
明清
明代苏州经济文化水平高。“三言”和《墨憨斋定本传奇》《浣纱记》《清忠谱》等用吴语。
明末吴语人口占全国20%。
清末太平天国作乱致吴地经济遭打击,吴语人口锐减,对江南造成严重影响。
清末有《吴歌甲集》。
近现代
80年代后期吴语区学校始用普通话授课。30年来,禁止校园吴语和语文课推普教育使一些青少年吴语能力差,思维阅读普化,成为吴语文盲。
普通话也是一方言,缺陷多。
周朝吴国王族与周天子同姓同宗族,来自中原,“宜侯夨簋”铭文为证。吴、越王铸礼器兵器皆用汉字。吴公子季札通中原礼乐,出访各国,为“吴之习于礼者”。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言偃。上层人士通习华夏语雅言,华夏语言伴随着华夏民族的融合,混化成标准语“雅言”,《诗经》就是用“雅言”记录的。汉语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一样,都具有“多元一体”的特征,吴语是直接从古汉语分化的,闽语和徽语则是从吴语分化的,客方言是从赣语分化的,可以说是次生的。
秦始皇分36郡,于吴越东置会稽郡、西置鄣郡。汉初并,后改会稽为吴郡,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。东汉置会稽、吴郡。秦汉置郡设官驻兵,中原移民聚居点于郡治,吴语以此为中心发展。吴语是在南宋之前就形成了,至此南方各方言的宏观地理格局已基本奠定。元明之后方言地理只是发生若干局部或微观的演变。
南吴语有更多古吴语特点,将温州话与扬雄《方言》对比,与南楚沅湘间有多条相合,惮怒/慧病愈/拌挥弃等特色词皆楚语。吴语形成除结合古越语外,还可能由吴越地语言与中原话两源融合而成,有中原人说吴人音楚,称吴楚之音。古吴越语与东楚方言相融合形成地方特色江东方言,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有560年发展,王充《论衡》记他八岁就学时“书馆小僮百人以上”,东汉初会稽教育发达。
《全宋词》收生于吴语区词人作品6000多首,占总量1/3。
六朝吴歌“我”用“侬”,此语留存于局地口语中并转为奴。那时吴语和今吴语差距大。
明清吴语与今吴语接近。清初《豆棚闲话》:我哩个生意,弗论高低,侪好同坐。得子时就要充个豪杰;弗得时囫囵是个臭疠。
《海上花列传》:不多时,洪善卿匆匆出来。赵朴斋虽也久别,见他削骨脸,爆眼睛,却还认得。趋步上前,口称“娘舅”,行下礼去。洪善卿还礼不迭,请起上坐,随问:“令堂阿好?阿曾一淘来?寓来哚陆里?”朴斋道:“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。无朆来,说搭娘舅请安。”
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。吴语区的地域文化可以用吴越文化概括。
《宋史》曰“国家根本,仰给东南”。明清吴越赋税占全国一半。民国上海产值占全国2/3。今吴语区经济总量占全国1/6,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/5。
明清产生202位状元,出自吴语区的有101人。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,吴语人占12席。截至2007年,吴语区出625位两院院士,占全国43%。吴越裔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有5人。
七千年前,始于河姆渡文化、良渚文化,两千年风雨同舟,吴越文化风采依旧。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,再造吴语区新辉煌,必传承其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。
早先吴越先民断发文身,好勇好剑,轻死易发,创造青铜兵器文明和波澜壮阔的吴越春秋史。后来吴越文化有士族精神、书生气质。隋唐起,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吴越文化愈发精致。工商业于吴越率先萌芽,海派文化亦根植于斯。吴越文化既有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英雄气概,又有“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”的诗性审美情怀。
摇啊摇,摇啊摇,摇到媪婆桥,媪婆对我笑,叫我好宝宝,糖一包,果一包,媪婆买条鱼来烧,头弗熟,尾巴焦,盛勒碗里吱吱叫,吃勒肚里豁虎跳,跳啊跳,一跳跳到卖鱼桥,宝宝乐得哈哈笑。
田田畈畈,翻过南山,南山北斗,水界铜关,狸猫合煞,杨柳凿脚。
笃笃笃,卖糖粥,三斤蒲桃四斤壳。
春雷十日阴,半晴半雨到清明;雨打黄梅头,四十五日没日头。
焐春三,冻八九。
吴语常熟话:常熟一带为吴语发源地,是吴国第二位君主仲雍故里。今常熟话有33声母、50韵母、8声调,唐朝人说话即8调。常熟及周边一圈为翘舌音吴语,清浊、尖团、平翘判然有别。常熟话留有很多古语,小官人、娘子等。
原徽州和严州淳安/建德为徽语。建安十三年,东吴孙权遣贺齐击山越,平黟歙置新都郡。
注:吴语、老湘语、东起鄱阳湖西至洞庭湖的浊音走廊13处、少数闽北语,阴阳以清浊分。其余方言阴阳以调值分。
民国教育部读音筹备处会议,汪荣宝称“若每省一表决权,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。”“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,便过不得日子。”吴稚晖说“浊音字甚雄壮,乃中国之元气”。因会议争吵,议长吴稚晖辞职。